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全国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广西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和医院的重点学科,病床编制51张,包括消化内科门诊、病房、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中心。医务人员共32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2人;博士3人、硕士5人、留学回国人员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6人、护士4人。收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肝、胆、胰、食管、胃、小肠、大肠疾病和其它相关疾病。消化内镜中心拥有先进的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和电子肠镜共12条,超声内镜及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各1条。胃肠动力中心拥有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胃肠道动力检测系统。消化内镜中心除了进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外,还开展了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术及套扎术,电凝、喷洒药物、放置止血夹治疗消化道出血,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探条扩张或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放置金属支架治疗消化道狭窄,近年来新开展无痛胃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胃肠粘膜切除术(EMR)、无痛胃肠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超声内镜检查。胃肠动力中心率先在区内开展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了直肠敏感性测定、直肠肛管测压,食管测压,食管、胃内24小时酸碱反流监测和便携式体表胃电检测。开展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术、14C-尿素呼气试验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检查。
电话:0771-2186184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br/>内镜下检查新技术:
我科开展了无痛内镜检查、双气囊小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无痛内镜在检查前使用安全、短效的麻醉剂使患者在类似睡眠的状态中接受内镜检查,与常规内镜检查相比,无痛内镜检查患者没有任何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整个过程有专业麻醉师监护,患者可在检查结束后数分钟自然苏醒,安全,无痛苦。双气囊小肠镜可以对整个小肠进行完全、彻底的检查,必要时可以进行止血、息肉切除等镜下治疗,是诊断小肠各种病变的最准确的手段。超声内镜可以清晰的观察分析各种胃肠粘膜下的病变以及胆、胰腺及临近器官的关系,对内镜下的各种隆起性病变以及消化道肿瘤的起源、层次关系,性质以及胰腺,胆道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我科还开展内镜下的各种常规治疗,如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及套扎术、电凝、喷洒药物、放置止血夹治疗消化道出血,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探条扩张或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放置金属支架治疗消化道狭窄。近年来还开展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RCP技术通过胆管、胰管造影,可清楚显示胰管、肝内外胆管,对肝胆管结石、各种良性,恶性肝外胆管狭窄均可实施诊断、治疗,可避免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治疗费用小、病人恢复快的优势,已成功施行数百例,深受广大患者欢迎,达国内先进水平。
我科在广西区内率先开展了包括食管、胃内24小时酸碱反流监测及食管测压、直肠敏感性测定、生物反馈治疗等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病的检查,治疗手段,对于疑难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同时还有专人开展功能性胃肠病的心理辅导,咨询治疗,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指导、帮助。在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治疗领域达区内领先水平。
消化内科开展功能性胃肠病的个体化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烧灼、早饱、腹泻及便秘等慢性消化道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普通人群的患病率达到23.5%~74%。在消化道门诊中,约占50%。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及精神心理异常等有关。约40~60%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的异常,表现为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如疑病等),这类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不断就医检查、服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近年在广西率先开展功能性胃肠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其对患病时间长、症状顽固的患者,在健康教育和指导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治疗,采用药物和认知行为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疗效显著。来自各地的许多患者得到有效的诊治,其成绩也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胆胰疾病的诊疗新技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胆胰疾病是常见多发病,传统的影像检查主要有腹部B超、CT、MR等,由于胰腺病变的位置较隐匿,早期表现不典型,影响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在胆胰疾病中,胆总管结石是主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是外科手术。但是,手术创伤、恢复慢、出现并发症、术后复发等仍是外科手术的难题。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注射造影剂,在X线下对胰管、胆管进行检查的方法。现代ERCP技术不但提高了胆胰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部分取代了部分传统外科手术,使病人得到更安全、有效的诊疗。目前我科开展的ERCP诊疗术的主要诊疗范围包括:经过CT或MR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胆胰疾病的进一步检查;90%左右的胆总管结石可经ERCP手术取出;晚期恶性胆胰肿瘤病人,行ERCP术可以姑息减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等。
咨询电话:0771-2186184,2186185
消化内镜新进展—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及治疗新技术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如何早期发现和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是临床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也是患者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常规胃肠镜可以解决胃肠道粘膜表面病变,但对深层病灶或周围脏器病变难以诊断;传统腹部B超、CT、核磁共振检查仅能发现占位病变而无法定性。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内镜检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和治疗新技术的开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超声内镜除了具有常规胃肠镜的功能,更有近距离地对病变进行超声探查的独特优势,尤其对消化道及其邻近脏器的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较CT、核磁共振有较大优势。同时超声内镜具有穿刺功能,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病灶中抽取组织病理活检,从而明确其良恶性或判断它的来源,为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此外,还可通过超声内镜穿刺针道注入药物直接到达病灶进行各种干预治疗。该技术安全性较高,风险或并发症相对较小,临床应用较广泛,可对食管、胃肠道及其邻近脏器尤其是胆胰的可疑病变进行探查及穿刺以明确诊断。我院消化内科在多年超声内镜诊断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区内开展这一新技术,为我区消化内镜诊治带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消化内科超声内镜预约电话:0771-2186185,2186528
消化内科成功开展我区首例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独立地应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EUS—FNA),成功为一名胰腺占位患者实施胰腺组织穿刺活检,活检标本病理检查发现腺癌细胞,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这一新技术的独立开展,填补了我区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我院超声内镜诊疗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胰腺肿瘤起病隐匿,临床发现时多属晚期。传统的经腹B超或CT引导下的胰腺穿刺术存在着穿刺距离远、穿刺针经过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较多、穿刺副损伤或并发症相对较高、对胰腺微小病灶较难发现或无法穿刺等缺点。EUS-FNA是将超声内镜经口插入胃内,通过镜头前端的超声扫描探头近距离扫描胰腺,发现占位病灶后经由内镜送入穿刺针,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可以近距离地穿刺病灶。由于可以最近距离清晰地观察胰腺,因而与传统的影像检查相比大大提高了胰腺早期或微小病变的诊断率,更为重要的是,EUS—FNA具有穿刺路径短、邻近脏器损伤少、安全准确、成功率高等优点,因而是目前胰腺病变穿刺活检的最佳手段。除此之外,EUS-FNA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食管、胃、消化道及其邻近脏器可疑病变的活检以明确诊断。
我院消化内科是区内较早开展超声内镜检查技术的单位之一,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这次率先在区内独立地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标志着我区消化内镜诊治技术新的突破和进展。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13日
星期二
5月14日
星期三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13日
星期二
5月14日
星期三